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历史文学 > 正文内容

端午节谚语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流传着很多关于端午节有意思的谚语,通俗易懂的短句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端午节,这里整理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谚语,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端午节的谚语:

1、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4、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5、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6、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7、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8、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9、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10、午时水洗目睭,明到若乌秋。

端午节的谚语

有关端午节的歇后语:

1、端午节贴春联——跟不上形势

2、端午节卖粽叶——过时货

3、端午节赛龙舟——争先恐后

4、端午节赛马——走着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声明:本网页内容来源互联网,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ilovemychina.cn/p/4819.html

相关文章

三秦是指哪三秦

三秦是指哪三秦

“三秦”指的是现在陕西省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刘邦称汉王之后,封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继而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这就是“三秦”的由来,咸阳也因此成了三秦的分界点。但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即将陕北、关中和陕南合称...

窗花是怎么来的

窗花是怎么来的

提起窗花,很多人可能知道,但是没有见过。其实,窗户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纯手工的窗花越来越少了,但是机械化制造的窗花我们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过年时候红色抠图的福字,结婚时婚车和新房上红色的喜字,都是我们常见的窗花的一类。窗花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又是怎么来的呢?窗花是指贴...

西凉国现在在哪里

西凉国现在在哪里

平时在看关于唐朝时期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时候都会听到西凉国这个国家,那么唐朝时代的西凉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西凉是汉族李暠所建,现今属甘肃酒泉,盛时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后凉主吕光时,段业于397年在张掖自称凉州牧、建康公,李暠为效谷县令,迁敦煌太守,公元400年,暠据敦煌自称大都...

老公称呼的来由

老公称呼的来由

唐朝时期,一位叫做麦爱新的书生嫌弃妻子年老色衰,想另纳新欢,于是写了对联暗示妻子,妻子才思敏捷,回复的对联幽默工整,麦爱新被打动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于是写了一句话:“老公十分公道”,而麦爱新回复:“老婆一片婆心”。从那时起,就有了老公的称呼。相传在唐朝时期,有,麦爱新...

abac的词语正确填词姿势

abac的词语正确填词姿势

2019年,网络流行的词语中有一个“不稂不莠”,很多人只知其音不知其意,稂是狼尾草,莠是狗尾草,不稂不莠,不是狗尾草也不是狼尾草,是这个意思吗?“不稂不莠”是很典型的abac类词语,表达的意思是禾苗中无野草,一三词相同,不是否定,而是强调。它的特点是一三词为同一词,二四词或为反义词或为同义词,如或多...

官渡之战(图文)

官渡之战(图文)

▷ 查看视频 东汉末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冲击,原本就已经危若累卵的大汉王朝彻底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潭之中,经过多年的互相征伐,北方最终形成了以曹操和袁绍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双方矛盾愈演愈烈,决战一触即...

长征经历了多少年

长征经历了多少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军长征一共经过两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最终到达陕...

曌字怎么读

曌字怎么读

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创造了十九个新字,颁布于天下推广使用,并称之为则天新字,这十九个字其中就有曌字,那么曌怎么读呢?曌的读音是zhào,曌同照是宗秦客在武则天称帝前一年多选的字,意指日月凌空,普照大地。武则天,闺名武照,于武德七年生于并州。笔顺读写顺序是竖、横折、横、横、撇、横折钩、横、横、点、点、...

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朱元璋杀刘伯温,主要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就嫉贤妒能,再加上刘伯温的那些计策并非安民之计,而是权谋之策,用在政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朱元璋才有了杀刘伯温的动机。但是由于马皇后的帮助,马皇后不赞同朱元璋的做法,才使得刘伯温得以存活下来。明朝的刘伯温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尤其是死后一路被人们高歌,名声直追三国时的...